8月6日,哈密能源集团10万千瓦时/40万千瓦时全钒液流储能项目正式并网运行。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哈密市在新型储能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国首个成功应用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独立储能系统的地级市。 作为哈密市首个全钒液流独立储能标杆工程,该项目采用国际***的液流电池技术路线,储能容量达40万千瓦时,相当于可满足8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项目由哈密东天山发电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创新采用户外预置仓集成化设计,通过智能调控系统实现毫秒级响应,可在电力富余时高效储存绿电,在电网负荷高峰期精准释放稳定电流。 哈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何涛介绍,项目作为哈密首个引入全钒液流储能技术的标杆工程,是哈密能源集团***个全钒液流独立储能项目,也是国内先进百兆瓦级储能系统,具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储能容量稳定等核心优势。同时,该集团与大连融科共同投资的哈密钒液电池储能装备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同步开展建设,不仅填补了集团储能业务领域的空白,也为钒液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了示范作用。 项目从启动到投运仅历时148天,不仅填补了自治区在长时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的空白,更为我国“双碳”战略实施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了关键支撑。该技术采用水系电解液,运行温度维持在35 - 45℃的常温常压环境,彻底消除了易燃易爆风险;其循环寿命超过2万次,设计使用年限达20 - 25年,是锂离子电池的3倍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电站单日可完成40万千瓦时充电、27万千瓦时放电,显著提升了新能源消纳能力。 何涛还表示,项目通过全钒液流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摸索出适合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技术路径;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培养了一批储能技术专业人才,进一步提升区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 新投运的全钒液流储能电站犹如“超级充电宝”,通过400兆瓦时的超大容量调节能力,有效平抑新能源发电波动。通过配套110千伏升压站与主电网智能协同,显著提升了“疆电外送”通道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数据显示,该电站每年可增加新能源发电量利用率约8个百分点,相当于多消纳绿电3.6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30万吨。 目前,哈密电网已建成储能电站18座,总容量103.56万千瓦/382.5万千瓦时,其中配建储能94.56万千瓦/364.5万千瓦时,独立储能9万千瓦/18万千瓦时。此次新增100兆瓦/400兆瓦时全钒液流储能电站后,哈密储能总装机将突破百万千瓦大关,达到113万千瓦。(田玉 郭子毅 通讯员 李元宵 )
|